领导思维是指领导者基于获取到的信息与资源,围绕组织目标而产生的一系列价值判断与行为逻辑。领导的思维能力中存在与生俱来的部分,同时也受其职级岗位、后天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影响。领导者把工作和生活中自己常用的思路作为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形成了一种趋于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决策倾向性,即“惯性思维”,从而使得领导者不愿或不能再从新的视角、使用新的办法去思考问题,这一过程即是领导者思维的固化。领导思维是领导决策活动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路径与绩效,破解领导思维的固化对领导自身能力提升和整个组织的发展都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日趋复杂,领导者面临大量的社会、市场以及组织内部管理的问题。这要求领导者具备较为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巧妙灵活的管理能力。领导者作为一个组织内最高级别的管理者,一定要具有极强的概念化能力。所谓概念化能力,就是基于对全局的准确把握,通过运用自己特有的理解方式把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总结成指导方针的能力,这对于领导者的知识广度要求很高。而组织中的副手与具体执行者则要求具备足够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配合意识与分管能力。优秀的领导者需要相信专业,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领导者可以聘用专家作为自己的直接下属或副职,也可以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个智库、智囊团来对组织决策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兼听则明,这样既能防止领导者思维的固化,又能避免领导者因“拍脑袋”而造成决策失误。
经验是实践的产物,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但理论素养比较薄弱的保守型领导者,常将经验作为决策的准绳和依据,因此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盲目迷信经验会将认识与实践割裂,忽视理论指导实践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问题交叠出现,领导者的很多决策和部署并无经验和先例可循。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者放弃思考,迷信经验无疑是“自废双臂”。
一直以来,中国的发展并没有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在思想上摒弃“经验主义”倾向,以“实证”代替“盲从”,是对经验的理性认识;在行动上超越“经验主义”依赖,完成由“借鉴”到“创造”的飞跃,实质上是一种创新行为。
批判“经验迷信”与“经验主义”的目的不是去否定经验本身,而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领导者将经验肤浅地、形而上地套用在决策上。经验是先前的智慧,是通往创造的必由之路,没有现实依据作为准绳的“创新”就是“向壁虚构”“闭门造车”。领导者对经验进行扬弃,目的是适应新的要求,能根据条件变化对经验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敞开怀抱的姿态去面对改变。这种对于经验的创造性吸收和运用,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任何事情只要站在不同的立场,想法就会不一样。领导者在组织中的立场决定了组织的价值取向。一个组织捍卫的核心价值是唯一的,但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想要维持一个组织的长期存在与发展,也不能忽略其他价值,包括组织对内部成员的责任义务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等。
组织的核心价值是组织全体成员所追求的目标使命、前途愿景和行为方式的集合,是组织提倡什么、批判什么、追求什么、避免什么的依据。核心价值是组织存在的理由,是组织成立时的“初心”。一切组织活动都要围绕核心价值展开,理性的领导者需要让组织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者不应该只把下属当成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人”,而是要给予下属充分的尊重,对他们合理的情感需求尽量满足,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培养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久居庙堂之高”可能会隔断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联系。一个领导者想要得到下属的爱戴与拥护,必然要多和下属沟通,明白他们的感受和情绪。
作为一名领导者,不仅不能对组织内成员的价值诉求熟视无睹,而且还要对目标对象甚至是外部非直接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有所回应。领导者只有经过充分的沟通与调查,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真正克服“本位主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领导者作为组织的“舵手”,应该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去平衡各方利益、未来发展、公平观念、效率原则、物质分配、精神文明等一系列价值。因而,领导者需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和对于更高社会责任的追求。
突破领导思维固化的另一个办法是拓宽视野。视野与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履历的丰富与否会对一个人的视野和立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若企业领导者既有一线销售的经历,又有做高级经理人的经历,就会对消费的人心理与产品定位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既有在贫穷的地方任职的经历,又有在发达城市工作的经历,就可以通过对比地区间自然资源、营商环境、风土民情的差异,以更加敏锐的眼光去探寻地区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领导者丰富的经历有助于他们获取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视野,从而避免立场的僵化及思维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