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管理节能+技术既有建筑降碳改造市场潜力巨大

发布时间:2024-04-20 |   作者: 产品展示



描述:...

产品详细

  在中国双碳战略下,近年来,能源消耗占比近40%的建筑领域如何节能降碳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甚至零碳建筑也成为热词。

  11月24日,在中控30周年之际,以“建筑低碳·智控领航”为主题的一场行业论坛在杭州萧山成功举办,该论坛由滨江区人民政府、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及浙江源创智控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源创智控)共同主办,线余位行业专家、智能化从业人士等参与,同时吸引了上万名观众线上观看。

  源创智控董事长兼总裁贾勋慧介绍说,源创智控起源于中控技术的建筑智能事业部,在多年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技术积累。作为工业控制技术在建筑板块的延伸发展,源创智控率先推出了国内首套楼宇自控系统,多年来逐渐完备产品矩阵、强化产品功能,打造面向建筑智能化领域的解决方案,至今已为2000多家客户提供超过一万套控制管理系统产品,为现场3000多个项目提供产品与服务,业务领域遍布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体育场馆、酒店、交通枢纽、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园区建筑、数据中心等。

  不过,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当下存在着两个突出现象。一是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产品的正常使用率不高,楼宇自控系统在质保期后有效工作的比例不高于10%;二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进口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85%以上。源创智控希望以工业级高可靠性的产品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能为楼控系统的使用率提升带来改变。

  源创智控从始至终坚持走自主可控、国产替代道路,从始至终坚持自主研发,申请独家专利50余项、软著20余项,国家标准2项,区域标准3项,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软件企业、省级研发中心认证,研发的投入占营收20%以上,软硬件产品实现100%国产化。

  论坛上,举办了“既有建筑节能减碳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由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省建科院、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源创智控共同参与,立足于既有建筑的节能减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标准推广研究,打造行业资源互通共享平台、强化人才体系培养过程。

  中核产业基金副总经理张志辉与源创智控董事长贾勋慧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核产业基金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所属的股权投资平台,愿与源创智控携手围绕建筑智能化产品的开发与全方位应用展开深层次合作。

  论坛上,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王建奎介绍了我省绿色建筑发展的历程。他认为,作为能耗大户,建筑行业要达到双碳目标,难度非常之大。而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新建建筑要低碳化,既有建筑也要通过改造实现低碳化。住建部2022年3月1日就提出,到2025年,我国低碳、近零能耗建筑要达到0.5亿平方米以上。

  并不是采用了节能技术的建筑就叫低碳建筑。王建奎认为,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建筑才是真正的低碳建筑:即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如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采用节能门窗、自然通风及采光)、主动式节能技术(如采用柔性建筑能源控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等)、数字化技术(包括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即BIM技术、数字化运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控等)。

  上海大学教授赵哲身介绍说,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比例高达50.8%,其中,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占全国能源排放比重为28.2%,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排放比例为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排放比重为21.7%。“我国的建筑智能化节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运行管理)的现象。”赵哲身说。比如,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往往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物业安保人员管理,建筑智能化节能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赵哲身表示,优化控制是最低成本、最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节能途径,根据他的研究,其节能效率可提升15%到25%。

  源创智控副总裁胡斌以《工业化思维赋能建筑数智化效能提升》为题,介绍了源创智控在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成果。源创智控源自中控,而中控是国内知名的工业自动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源创智控采用工业控制技术开发的建筑节能的控制策略,做到了温湿度独立控制、冷源群智能控制、热源智能控制、新风末端智能管控,以及变频技术的应用、水系统节能管控、LED智能照明群控等,构建的低碳建筑实现了恒温恒湿恒氧。

  如智能照明系统方面,可定时开关,也能做到人走灯灭、人来灯亮;地下车库通过照明系统与监控系统联动,在出入口监测到车辆进入时,自动切换照明控制模式。“真正的建筑节能,应该是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胡斌表示。

  目前源创智控已总结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案例,针对建筑的用能系统进行轻量化数智化节约能源改造,并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用能、提供科学有效准确的数据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准确感知建筑的负荷需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供需平衡的优化控制调节,达到降低能耗;同时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及场景化的控制程序,降低实施难度,不影响正常办公。经过规模化的应用经验统计,针对既有建筑的轻量化数智化改造后,综合能源节约率在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