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新”书写教育新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4-07-28 |   作者: LJ减水剂系列



描述:...

产品详细

  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下称“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拉开了全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的大幕。

  毋庸置疑,“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是新时期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如何在学校落地开花结果的具体过程。

  2021年4月,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入选深圳市“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11月入选广东省首批“双新”省级示范校,成为深圳市直属学校中唯一同时获此两项称号的学校。

  当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教育改革先锋遇上新一轮育人方式变革,会探索出哪些可示范的实践路径?

  日前,在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建设交流研讨会上,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邵爱国介绍,学校以“双新”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在原有的GLOBE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了GLOBE2.0教育理念,于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教学,强调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场景应对,重视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体验,努力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尝试用新的评价方式促进教与学,形成具有深高特色的实践模型。

  深圳是一座改革创新之城,教育是根基更是其创新精神的载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基础教育发展始终与城市同频共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深圳成为首批“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的底气所在。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为何能从众多学校脱颖而出,成为“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的示范校代表?透过其发展史,不难发现,这所年轻的学校在育人变革中展现的敢闯敢试、实干创新的精神与深圳精神一脉相承,是名副其实的教改先锋。

  始建于1997年的深圳市高级中学是国内最早全面使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教学手段的新型现代化学校,在2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把“育人为先”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

  “今年是深圳市高级中学建校25年,25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将教学改革作为转变育人方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校长邵爱国表示,多年发展,学校创造了代表深高“未来教育”理念的GLOBE教学法。

  GLOBE教育理念由“全球视野”“领袖情怀”“开放视野”“基本素养”四大板块的教育内容组成,引领教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GLOBE教学的实施,学校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文化。

  入选“双新”示范区示范校事实上就是入选“国家队”,将承担为各类各层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育人模式改革提供样板和案例的责任,换言之,探索的路径要可复制,经验可推广。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作为深圳率先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深授权,高赋能”的做法被广泛赞誉。今年9月,集团更是五所新校同时开学,开启集团化2.0时代,集团在办学经验辐射推广、精确赋能中有着独到见解,在“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建设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优势明显、底蕴深厚。

  “双新”视域下,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让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真正入脑入心?这是教育走向未来的关键环节。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立足已有基础,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示范校建设;加强研究,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及时解决课程推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形成具有“深高”特色的示范性改革成果。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组织管理,以课堂提升为重点突破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2021年,学校将代表深高“未来教育”理念的GLOBE教学法进行升级,打造了GLOBE2.0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堂好课的要素:问题导向、学生立场、评价意识、聚焦问题解决。在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教学。

  为更好地落实“双新”要求,学校把2022年的主题定为“课堂提升年”,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精神为指导,在全校开展课堂提升活动,强调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以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教学法为总要求,组织各学科开展课堂研讨活动,为“双新”示范建设探路。

  在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中心校区教学处主任光磊看来,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口若悬河的权威演讲者,课堂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高质量解决问题。教育要启迪学生智慧,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为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任务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各学科组以问题为导向,对问题进行提炼聚焦,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分解,通过简单情境、多维复杂情境、不良结构等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以“在伟大时代,青年的选择”为主议题,贯穿“战在眉睫:出征还是退缩”“枪林弹雨:冲锋还是逃离”“繁华盛世:躺平还是奋斗”三个分议题,发掘长津湖战役背后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最后通过庄严宣誓的仪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上述内容来自学校中心校区政治科组朱晓盟老师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伟大时代,青年的选择》课例,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方式,用议题、情景、活动和任务四个要素展开学科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参与感满满。

  “通过设计与当前社会、学生生活或专业相关,能引起学生争议的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心校区政治科组组长程贤胜介绍,政治科组在落实“双新”中主抓议题式教学,通过思辨的过程,能够助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为“双新”示范区学科示范基地,除议题式教学外,政治科组还依托活动式教学研究,运用现实社会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的内涵,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和现实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四史”教育,打造时事政治大赛、“紫堡杯”辩论赛、模拟联合国等学生课外品牌赛事。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我关心的自然是今年气候怎么样?收成几何?徭役、赋税要承担多少?”“我是大官僚大地主,我自然拥护我朝‘不抑兼并’的政策。”……

  在中心校区历史科组老师周桂梅《王安石变法》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化身为农民、地主、商人、保守派和变法派官员,从各自立场出发,对变法的背景、措施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各个层面分析,最终通过辩论系统分析所持立场的原因,总结课中所融汇的知识。

  “历史往往是不同群体相互博弈的结果,而不同群体又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上。”中心校区历史科组组长劳锐强调,注重以“人物”“人群”为切入点,通过文物、电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创造情境“进入”历史现场,有利于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这样的物理课,从第一分钟开始,整个人就是兴奋的、好奇的。”在上完学校物理老师杨柘的课后,每一位学生都会意犹未尽。

  原来,在学校杨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如《板块模型》课就借着当时的时事热点“天问一号”着陆,精心打造了自制教具模拟“祝融号”火星车与登陆平台分离的过程,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引导同学们借助手机传感器进行深入探究。

  中心校区物理学科组组长吴全利说,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物理各个课堂,科组老师们借鉴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挖掘物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做实验、写论文,让学物理不仅用耳朵听,还用眼睛和手去看、去做、去品。

  “我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絮凝剂产品,特别有成就感”“这三节课一路顺下来,具有连贯性,引发我很多的思考”……这是学校化学组在一次连续三节课的大单元教学后,学生的访谈记录。

  在推进“双新”教改过程中,化学组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科研(深圳)化学学科基地学校,大胆尝试小课堂内完成大项目的单元教学研讨课,其中在教研网向全国推出的《絮凝剂——聚合硫酸铁的制备与应用》单元教学课例,两天获2万+的收看量。

  中心校区化学学科组组长丁晓武表示,在“双新”推进中,化学组聚焦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课堂,通过大任务的项目,让课堂不再抽象不再枯燥,把碎片知识、分析思维和核心观念结构化,让核心素养变得更有功能性。

  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课程内容中,学校地理科组周绮娴老师通过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地面下沉的视频导入新课,进而牵引出教学模块。

  以生活实际切入地理教学是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地理老师的常规操作,伴随着“双新”示范区示范校的推进,教学方式的拓展升级,成为地理科组的重点。

  中心校区地理学科组组长苏俊强表示,在“双新”之下,地理科组将目光聚焦至身边的科普资源。今年11月,地理科组便与深圳市气象局确定了基本的合作框架,双方携手打造天文气象进校园的深圳样版,在开设课程、培训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形成合作。

  如依托气象局“谈天说地”科普视频节目现有资源,结合实际需求,对天气的形成过程、发生机理以及天文现象的科学原理等题材进行深度系列开发;建立校园气象天文社团,帮助在气象天文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深度了解气象天文知识等。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不仅有利于展现学校的特色,也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所在。

  “双新”之下,深圳高级中学(集团)进一步加强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共同体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学共同体建设力度。成立“青年教师联合会”“骨干教师联合会”,全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施“领军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海外培训及学历教育,多渠道搭建教师梯级发展平台。

  “如果苏轼游完赤壁之后,回去发一个朋友圈,会发布什么样的画面?接下来会有哪些好朋友给他点赞、回复?”在学校语文科组宁赫老师的赏读苏轼《赤壁赋》课上,老师把文章与当下的互联网生活结合起来,同学们上课和写作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创意频出。

  伴随着GLOBE理念的深化,学校语文科组结合各年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至今已经开设近20门特色课程,包括《诗歌朗诵技巧》《中外电影名作欣赏》《人见人爱苏东坡》等,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优秀科组,学校生物学科组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科研、以教科研来促进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组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着力拓展学生生物学习视野,开设《插花艺术》《植物分类》《群落演替的观测》《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等活动课程;同时开设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自我设计探究性实验,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理性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数学组李浩宾老师在深圳市参赛的《函数的单调性》,罗欢老师在全校GLOBE教学参赛的《复数的三角形式》,课堂上均注重“聚焦理性思维,凸显数学思想”。数学科组更深入探索与实践GLOBE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传统讲授”转向“聚焦理性思维训练”,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促进课堂教学品质提升。

  学校信息创新科组则积极探索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学科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构建“人工智能+科创教师共同体”这一科组建设新模式。依托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信息技术,打破学校集团各校区间的空间限制,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教育研究和教学发展的全新场景,并依托人工智能带来精准的大数据支持,实现对科技创新教育过程的精准评估和监测。

  “‘以活动做项目,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创文化’是深高教科研文化建设的特色。”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科研处主任刘静指出,2021年是GLOBE2.0的开发元年,在过去10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扩大GLOBE教育的品牌影响力,使校本课程文化与家国育人使命同频共振,通过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促进师者深扎根、个性化课程设置为学子高赋能,已然形成“深高人”自驱成长的生态系统。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也是国家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

  而在此之前,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已逐步探索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数据评价,实现精准育人。

  学校开发“我的青春@紫色城堡——深高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收集学生的消费数据、图书借阅数据、体测数据、社会实践数据、安全课程数据等,形成数字画像,并把数据应用于学生评优评先、家校数据共享、数据可视化、智能评价和数据预警之中。

  “双新”建设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我的青春@紫色城堡”建设,打造升级版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探索建立过程性评价与增值评价制度,建立学生成长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信息反馈机制,重点关注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动态变化,并对相关数据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和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督促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实现以评促教,推进育人方式转变。

  此外,新高考改革下,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发展选择,采用选科组班和选课走班、行政班和走读班相结合的形式,统筹班级编排、师资调配、设施供给,提供全部12种高考组合的师资配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按照新课程要求,制定校本选修课程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学分认定程序,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开展一年多来,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申请了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相关课题,以课题建设为引领,在研究状态下推进工作;构建了十大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了五育并举的课程平台,学生在新高考形势下的选科组班和选课走班顺利实施;初步探索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GLOBE2.0的升级版;全面改革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地完成“深高高中园”建设任务,真正担负起学校的社会责任,形成了辐射、引领和示范效应。

  未来,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也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敢于成功”的精神,在新一轮的“双新”示范建设中打造可借鉴的“深高模式”,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