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做的豆腐宝宝能吃吗?吃豆腐会不会性早熟?

发布时间:2024-07-27 |   作者: LJ减水剂系列



描述:...

产品详细

  豆腐富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许多家庭每周都要吃上一两顿。尤其是那些宝宝不爱吃肉、不喝牛奶的,饭桌上出现豆腐的频率更高。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加工食品,豆腐中不可避免地含有食用石膏等食品添加剂(用于凝固成型)。这就引发了一部分家长的担忧:

  先做个小调查,在座各位家长有多少人能清楚地分清【老豆腐、北豆腐、卤水豆腐、嫩豆腐、南豆腐、石膏豆腐、内酯豆腐】?

  答案是:3种。老豆腐、北豆腐、卤水豆腐是同一种豆腐;嫩豆腐、南豆腐、石膏豆腐是同一种豆腐;内酯豆腐是单独一种豆腐。

  这三种豆腐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凝固剂上。豆腐的制作的过程是往热豆乳中加入凝固剂以促进大豆蛋白形成凝胶,并将水、大豆油脂等成分裹在蛋白凝胶中。

  老豆腐/北豆腐/卤水豆腐使用的主要凝固剂是盐卤(主要是氯化镁,此外有硫酸镁、氯化钙等),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大豆原有的风味,但成品豆腐的弹性小,质地粗糙,口感偏硬,胜在结实。

  嫩豆腐/南豆腐/石膏豆腐使用的主要凝固剂是食用石膏(硫酸钙)。成品豆腐结构光滑细腻,弹性大,韧性足,但口感略微苦涩,豆香味不足;

  内酯豆腐使用的凝固剂是葡萄糖酸内酯(GDL),成品豆腐口感偏软过嫩,硬度差,稍一受力便散了,口味稍显平淡,略带酸味。

  如果一定要去纠结哪个营养更高的话,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的数据,北豆腐的蛋白质、镁含量相对优越,南豆腐钙含量略高,内酯豆腐蛋白质、钙、镁含量都不高,但热量低适合减肥。

  除此之外,市面上还常见日本豆腐、千页豆腐、鱼豆腐,但这3种其实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豆腐。

  日本豆腐的成分主要是鸡蛋和水,营养密度和热量都低,不适合鸡蛋过敏的宝宝吃。

  千页豆腐是用大豆分离蛋白(而非直接用大豆)制成,蛋白质含量还行但别指望能补钙,一般还会加料(糖、盐、大豆油等);

  鱼豆腐和豆腐就更没什么关系了,主要用鱼糜、淀粉、盐等制成,钠含量和脂肪含量高,偶尔解馋可以,吃多了可能容易胖。

  但家长不必要为此忧虑,食用石膏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合规添加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比如谣传的结石),相反还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钙质。

  例如大豆中富含的嘌呤。理论上来说,嘌呤可在人体内转化成尿酸,摄入高嘌呤食物可能增加尿酸盐结石(肾结石)形成的风险。然而大豆经浸泡之后大多数嘌呤已被过滤稀释,含量有限,豆腐本身并不是高嘌呤食物。

  还有草酸。草酸进入尿液后可与钙结合形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进而沉淀成结石。然而,和嘌呤一样,大豆中的部分草酸会在浸泡过中溶解到水中,而无论是南豆腐还是北豆腐,在工艺流程中都会挤压、除去一些水分,这期间又有一部分草酸可能随着水一同被除去(内酯豆腐保留水分较多,草酸相对高一些)。

  2005年发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一篇研究测试了不一样的品牌豆腐的草酸含量,19个品牌的豆腐中只有1个品牌草酸含量为0.13mg/g,其他18个品牌的豆腐草酸含量均低于0.1mg/g,属于低草酸食品。人的身体对草酸是具备一定解决能力的,从豆腐中摄入一点点草酸,并不是特别需要过分担心。

  还有一说是其中的钙会促进结石的形成。但目前研究上钙摄入对肾结石的影响存在矛盾:结石风险随膳食钙的增加而降低,但在使用钙补充剂时增加或无变化。原因可能是,食物中的钙可能和食物中的草酸结合(例如菠菜炖豆腐),阻止草酸的吸收。而服用钙补充剂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钙,进入尿液中反而成了结石的原料。

  简单来说,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反而可能有助于降低结石风险,吃豆腐补钙并不是特别需要担心会因此而更易得结石。肾结石患者,也不必刻意避开豆腐。

  这里顺便提一嘴,除了结石,很多家长还会担心吃豆腐会导致性早熟,然而这样的怀疑是没有道理的。

  其二,哪怕是豆浆,目前也并没有科学证据认为日常饮用会引发儿童性早熟。大豆异黄酮虽然和人类的雌激素结构相似,但生物利用率和效应天差地别,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多大可以吃豆腐呢?有的家长担心宝宝对豆类过敏,所以迟迟不敢给孩子吃豆腐。

  然而,慢慢的变多的研究表明,因害怕过敏而推迟添加某类辅食是毫无意义的,反而会限制孩子获得更丰富的营养组成的机会。

  豆腐是良好的辅食材料,蛋白质钙含量丰富,软软的易咀嚼,还可做成手指食物。在孩子开始吃辅食之后(通常是6月龄),家长便能够尝试给孩子吃豆腐,先吃一小口,确认没有过敏反应再逐渐加量。